走來走去還是回到這塊土地....... 農婦君的尋農之路,邀你來分享



2011年4月25日 星期一

轉載:日本的食物面臨危機(五)農林漁業復興之路__日中環保生態網

 
日本震後的農業再生政策.....沒想到這麼快就出來啦!

日本同樣也面臨農業人口老年化、過漁等問題,有很多值得台灣參考的地方!

2011/04/25【日中環保生態網】複合危機也即將沖走農業改革和“開國”的機會。食品和能源安全保障的弱點也難保不會束之高閣。只有加快農林漁業重生的腳步,日本才能走向貿易立國的未來。



...而且,根據日本農林水產省的推算,遭海嘯沖刷、淹沒的農田面積約為2.4萬公頃。“農田限制也不可避免,必須加緊實施強化國內生產的措施”,平野副大臣的話中危機四伏。

多數看法認為,即便是對於眼下必然陷入苦戰的農產品和食品出口,也應不畏艱難,完善體制。佳能全球戰略研究所研究主管山下一仁解釋說:“日本面臨的少子老齡化導致內需縮小的結構問題沒有任何改變。日本農業只有從出口中尋找出路.” 位於災區的東北各縣是日本農林漁業的基地。災區復興與農林漁業的重生自然是相輔相成,但考慮到上面提到的就業者老齡化和“沒錢賺”的現狀,單純復原依然沒有未來。現在需要的,是繪製農林水產業的藍圖。

擔任日本政府“食品與農林漁業再生實現會議”委員的名古屋大學教授生源寺真一指出:“日本如今需要的,是經濟結構穩定,能夠吸引年輕人和年富力強的人才,使他們實現夢想的可持續性農林漁業。”其關鍵就是確保以農林漁業為主業的中堅力量,提高經營力。最急需實施改革的,是“守望農業”的代名詞水稻種植。日本農水省的調查顯示,從農業收入超過總收入一半的主業農戶的比例來看,蔬菜農戶有82%,奶農有95%,大米農戶卻只有38%。而且,即便地勢平坦,每個大米農戶的平均耕種面積也只有1公頃左右。由於限制大米產量,長期採取維持高價格的政策,與蔬菜、奶農相比,大米生產依然殘留著低效率的生產結構。


不僅如此,由於民主黨政府推出了戶別所得補償制度,對滿足條件的農戶一律發放補貼,因此農戶紛紛停止外租水田,對集約化造成了阻礙。再加上米價下跌的因素,大米農戶的規模越大,經營受到的影響也就越大。這樣一來,不僅培養不出支撐水稻種植的中堅力量,如果米價持續下跌,財政負擔膨脹的危險性也很大。

生源寺教授強調說:“政府應該花一些時間解除生產調整,針對大米跌價,研究設立以專業農戶為物件提供支援的制度。這也是培養中堅力量和應對關稅因貿易自由化而降低的措施。”



確立中堅力量和經營力

包括放寬土地所有和利用限制在內,降低農田利用難度、通過發展集約化提高收益力的改革也必須抓緊實施。2009年日本修改《農田法》後,企業租借農田全面解禁,向能夠購買農田的農業生產法人出資的比例從不到25%提高到了不到50%。但是,由於企業不能直接購買農田,無法掌握經營權,難以制定經營計畫,因此不滿情緒依然存在。

如果鼓勵擁有經營經驗的企業加入,應該有助於發展與蔬菜、果樹等組合的複合經營,並且促進加工、銷售等提高附加值的活動。對於被認為是企業加入風險的農田轉用,則應當通過嚴格的土地利用限制(分區)予以應對。如果一直延續“大門”緊鎖的限制,就無法培養各種各樣的中堅力量。

包括上面的法人參與自由化,廢除阻止農田大規模化的限制,在災區開闢“農業再生特區”,向幹勁十足的中堅力量直接提供補貼,同時廢除大米產量限制在內,試著把災區重建為高效農林水產業尖端示範區也未嘗不可。只要提高競爭力,災區成為大米等農產品的一大出口基地也絕非空想。
在此次地震中遭受重大打擊的水產業同樣存在著中堅力量不足、低效經營的問題。在日本國內產業日趨空洞化的情況下,水產資源隱藏著在未來成為換匯產業的可能性。如果在全國範圍難以開展徹底的外科手術,不妨像大米問題一樣,先從這次的災區著手。

例如,取消“既得權益”漁業權的框架。為保障未來的資源,準確設定漁獲量配額。認真研究怎樣在配額內高效開展漁業。在其中,集中漁港、市場、加工和冷藏設施,鼓勵流通業者和飲食產業等企業參與,推動提高附加值的“6次產業化”等嘗試也具有重要意義。

培養可持續發展、能夠耐受市場開放的農林水產業直接關係到震後復興和保衛日本人餐桌的食品安全保障的維持。與震前相比,“開國”和農業改革已經變得更加重要。作為自由貿易的最大受惠國,日本對此不容忽視。(《日經商務》記者:安藤毅、小平和良、熊野信一郎、佐藤央明、池田信太郎、白璧達久、日野Naomi)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