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來走去還是回到這塊土地....... 農婦君的尋農之路,邀你來分享



2009年10月6日 星期二

人窮志則窮!?

昨天與阿斌聚會聊天,主題是兩個人都決定暫時放下的「尋農之路」…
而立之年的阿斌因為參加日本MOA協會,在兩、三年前開始接觸有機農業,多次造訪日本自然農法聖地「大仁農場」,也在一年前開始自己租地試種蔬菜稻米。幫忙家裡的成衣事業,讓他有時間自由耕作,在中部一塊兩分小地上開始自己的「有機夢」。

「該種什麼好呢?…我最喜歡吃西瓜了!我的米要叫「太陽米」,因為我最喜歡太陽……。」

還記得去年過年,阿斌捧著自己種植、自己包裝的「蘿蔔禮盒」,滿足而又靦腆地送給我。

但實際耕作並不像「開心農場」如此輕鬆有趣,光是整地排水就讓阿斌花了上萬元…他必須開車40分鐘往返田間,在烈日風雨下耕耘,從品種選擇、整地做畦、育種栽種、施肥管理、防治採收,一樣一樣慢慢學起,獨自面對開墾新地的一切挑戰…。前幾個月阿斌開始在農夫市集擺攤,販售自己的農產品之餘,也跟有機農業的前輩們取暖討教。
我自己的尋農之路則顯地峰迴路轉。研究所論文研究有機農業,畢業之後憑著一股熱情,一頭衝進有機農業:從嘉義到高雄,從農企業到小農通路,我嘗試了許多農業相關的工作類型,包括農場生產管理、販售小農產品,擺攤賣小農自養豬肉等;每天在南台灣高速公路與蜿蜒山路中奔馳,協調生產者的率性鄉土與消費者的謹慎精明。

然而,兩個故事沒等到能登上雜誌「青年歸農」的版面,至今必須告一段落。

我問阿斌為什麼放棄,暗暗期待著與自己相同的答案…

「沒伴阿~沒有家裡支持,作什麼都要一直拜託別人」

「投入很多卻沒什麼產出,也不能靠這個吃飯,不知道要熬到什麼時候?」

總歸一句話,是關於這項工作的「不穩定」

正處開創期的有機農業,不管是小農、產銷班、公司組織、非營利組織等,都方興未艾,正在不斷嘗試錯誤,找尋可行的運作模式,不穩定是必然。對於已有社會經驗、後半生有志於農的人來說,有機農業發展潛力無窮、充滿創意與挑戰。但對剛入社會的年輕人來說,太早扛起大夢似乎有點沈重。

差不多一年,收入不穩定,工作地點遊走四方,工作模式無限可能的壓力,就讓我失志疲軟……

不重要的事花太多時間,重要的事卻又脫線脫線,每天花最多的時間就在焦慮……焦慮田裡的收成、存貨賣不賣的完、賺得夠不夠生活?
「人窮志不窮」是多麼困難的事?

我發現當自己收入不穩定時,會呈現出一種斤斤計較的自私樣貌。不願多作一些工作,不願多吃一些虧,時時刻刻擔憂自己的生活來源,人不但變的現實而且難以相處…。焦慮壓壞了夢想,壓力沖淡了活力,每天的工作就剩下疲累,原本閒閒沒事就會下田幫忙的我,現在有空只想好好休息……。明知撐不下去又不想放棄,讓我焦慮睡不著一個月後,終於痛下決定…

把夢想「暫時擱置」!

硬拼下去太難了,不如先做別的累積資本、能力、人脈,老一點再來搞。

要作這樣的決定並不容易,我仍然保有對農業的濃厚興趣,喜歡也擅長與農民溝通,對吃下肚的東西很挑剔,眷戀鄉村居住環境…。但也許就是不夠認命吧!不肯待在一個地方默默耕耘。

對於我一年半的尋農之路,老爸下了一個標題:「到叢林裡打了一場混戰」。

就這樣,我又換工作了,一切重頭回到一年半前剛畢業的時候,找一份收入穩定可以學習累積的工作。

2009年7月15日 星期三

你所不知道的販仔辛酸

星期四,我早早就上山工作,處理芒果出貨、豬隻屠宰準備等事。
大姊一見到我就說:「ㄟ!小君,明天殺我們的豬阿」
因為有一隻母豬正在發情,繼續養也不會再長大…

雖然上禮拜他們才說他們的豬不要殺了,還有上上禮拜說要殺他們的豬…

但面對產地的無常變化,我也只能摸摸鼻子說:「喔~好!」

接著便開始聯絡各項事宜:大姊養的豬因為比較肥,在市集上銷路不好,加上最近天氣熱、肉品生意小跌,因此必須先行預估可販售的量,將多餘的肉以較低價先推銷給認識的客戶;還有將發情母豬特有的「生腸(子宮)」預先售出等等。加上繁瑣諸事,忙到十二點多……

星期五一早,卻又接到表哥催促起床的電話!跟以前一樣,一直跟我唉說:「找不到人手~叫我去幫忙抓豬」。平時對山上人都非常客氣的我,此時實在難掩心中一把怒火:

「抓豬是你的事,幹嘛每次都要叫我!?」

「叫我也沒有用阿,抓豬我也不會!」

「各人有各人的工作,跟你講好說人家八點會來載,八點之前抓好在那邊等我」,為什麼每次不是太早就是太晚!?」

「…你要多少價錢就給你;你說要殺哪一隻就哪一隻;為什麼每次我們都還要面對這麼多的變數?」

我忍不住對表哥發起飆來!一口氣罵了十分鐘,表哥一句話都不回應,現場一陣尷尬…

等忙完回到山上

我發飆「歹」表哥的事情早已傳遍村子。不過平時的為人大家也都看在眼裡,並沒有特別怪我的意思。唯一的好處是,「八點抓豬」的規則從此建立了。

再隔一個星期,我們決定跟表哥談另一件事,關於豬肉份量不足的問題。
由於之前我們根據經驗粗估,一隻豬殺起來有六成的肉(排骨、內臟等不算),因此我們依表哥原本零售的價格($100/斤)向他購買。

100斤(60kg)的肉 100*100=10000
100kg的豬 100*100=10000

也就是說,整隻豬是以$100/kg 向他購買。
但最近我在包裝後秤過重量,發現屠宰起來的豬肉並不足豬隻重量的六成,而只有五成五到五成三,形成成本過高,這可能是我們利潤低靡的主要原因。
豬肉重量不足的原因很多,有可能是胃中殘留食物重量、肥肉比例太高等。總之我們跟表哥反應這個問題…
得到的回應卻是:

「那是你們的事!豬從我這邊出去,秤多重就是多少錢,屠宰起來怎樣我不管!」

我真不知該氣急敗壞還是該心灰意冷!?

當初想說大家一起合作,眼睛不好的表哥可以有一份穩定收入,我也可以學習如何當「良心通路商」……。不過,表哥卻想就當一般「賣豬」這麼簡單,賣出去就什麼都不管了。問題是:老兄~外面豬的價錢可沒有這麼好喔?

談到「錢」的時候,什麼良心、互相幫助、還是都先晾在一邊了。大家都是好朋友,平時嘻嘻哈哈感情好,但要一起合作事業,可沒有這麼簡單!「見利忘義」、「見錢眼開」是永遠不變的人性,鄉下每個人都窮怕了,一分一毛都要爭,自己多一點的同時,別人就會少一點。

何況,在這鄉下地方。道理有時是講不通的,必須要靠氣魄服人。跟表哥分析了半天,跟我繼續合作如何有利,還不如落下一句狠話:「你以為我們很好賺?不然就收起來不要作算了!」

大家都罵菜蟲,覺得他們剝削農民,靠著菜土菜金賺取大把利潤。當我深入之後,才瞭解販仔的辛酸。我們要處理的是人性與資本:如何在一塊一塊錢中讓雙方公平服氣;如何在見錢眼開的世界中,軟硬兼施,建立一個合理的獲利機制。

阿~難啦!

2009年7月5日 星期日

微風市集--料好實在‧感恩堅持

                                                 
「透早就出門,天色漸漸光,受苦沒人問,行到田中央…..行到田中央,為著顧三頓,顧三頓,毋驚田水冷酸酸…..

每當這首農村曲響起,就是微風市集收攤的時刻了,農民們收拾著剩下的產品以及疲憊的身心,準備回家休息。從昨天、前天起農家們就開始忙著採收、整理、包裝;星期六清晨將一切準備妥當裝載上車,從高雄縣各地奔馳到微風市集,販售自己栽種的新鮮蔬果。



幸好不管晴雨,許多媽媽總是非常捧場,固定在八點鐘報到,拖著一大個菜籃開始一攤一攤光顧…。

自從健康環保的飲食風潮盛行,在國外風行多年的「農民市集」便開始在台灣發展,目前台灣各地固定的農民市集約有六、七處,許多的農民市集著重在理念的宣導與交流,希望消費者透過購買農產品支持在地小農,大家前往市集與農民天說地的動機大於購買農產品,偶爾為了「支持小農」而買下許多產品,但實際上自己並不開火,久而久之也無法持續地購買。



當你來到高雄縣微風市集 飄揚炫麗的手染布棚下,也許可以感受到些許「菜市場」的熱鬧氣氛,這些都是真正「為了吃而買」的消費者;許多媽媽們總是先試吃,覺得不錯才買;回家烹調後發現食材真的與眾不同,下週便會再次前來,買著買著就跟農民聊了起來,慢慢瞭解自己吃的東西是如何栽種的?為什麼風味與眾不同?如何烹調最帶出美味?我們相信「品質」才是影響消費者的關鍵,「吃了好吃才買!吃習慣了,就會永續支持在地農業」。他們的支持從口腹之慾傳到理念精神,根深柢固。 


參與微風市集的農民多達二三十位,有的為有機農業先驅,實行有機栽培十年以上,有的則是剛剛加入的社區婦女、經驗技術都還不純熟。但令人感動的是,在微風市集裡,前輩們總是無私的將自己艱辛摸索十幾年的技術眉角提供出來,仔細指導晚輩耕作上的細節。一位前輩陳大哥就曾經說:我們要幫助剛加入有機栽培的農民,作有機教育,因為微風市集的意義就是要是讓少一塊地噴化學農藥!

有人形容農民是「三個人五個黨」,因為每個人對自己的栽培方式都有想法,很難相互交流合作,但是在微風市集裡,卻有許多這樣令人感動驚豔的故事。


市集老前輩金蕉伯總是喜歡提醒我們:大家要感恩、更要堅持下去!兩年前市集剛開始時,每個禮拜六忙進忙出、舟車勞頓,也只有賣一千多元,就是不放棄,才有現在的微風市集。不是靠著名人領導,而是靠著互助合作,一群純樸的農民自立組成協會,從高雄縣社會局的手中接下微風市集,希望帶給消費者更多料好實在、用心栽培的新鮮在地農產。

2009年3月24日 星期二

當部落遇上「有機農業」…



蜿蜒山路上,天很藍、山很綠,原住民笑語依舊、風趣幽默好似流傳了千年;身心暢快地讓人想一輩子待在部落。帥氣黝黑的農夫、圓滾身材的農婦站在森林中稀有的平地上,拿著原始工具與石塊和貧瘠土壤奮戰,憑藉祖先傳承下來的智慧,適地適種,與大自然和諧共處……。

近幾年「有機農業」風氣逐漸飄進部落。長期在原民部落從事醫療及教育的宗教社福團體體認到,不斷投入資源並不能解決原民部落的問題;健康、教育等問題的根源出於貧窮,貧窮的根源則出於產業困境。部落沒有工作!年輕原住民不得不出走部落,成為遊走都市邊緣的勞動者。而近年平地社會「健康樂活」風氣盛行,對健康安全農產品需求日增;獨立隔絕的山地部落污染少、鄰田威脅低,加上原住民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傳統,使原民部落在有機農業發展上看似占盡優勢;當然,最主要還是大家引領而望的市場潛力,讓部落對有機農業寄予厚望。

因為工作的關係,我有機會接觸一個正在申請驗證的部落產銷班,跟著他們上課學習有機農業相關知識、填寫驗證表格、內部稽核實習。我卻逐漸對部落與有機農業的結合心生懷疑…

也許是栽種著自己完全不熟悉的作物,也許是出走部落已久與大自然疏離;這些農民面對有機農耕,就像完全無知的孩子:


「老師老師!那我那塊地可以種什麼?」
「老
師,這是什麼病阿?要怎麼處理?」
看著專家頻頻叮囑農民什麼可以作、什麼不能作,我無法平息心中那股不對勁的感覺。事實上,農民們非常認真,每堂上課作筆記、仔細觀察作物,一有機會就請教農業專家,這樣的學習精神任誰都佩服;然而,背後動機他們也誠實地承認:一切都是為了生活!不僅耕作辛苦、收成渺茫,看著她們吃力地填著工作紀錄表、資材領用表、農機具清洗記錄…,努力想要適應有機驗證的繁文縟節、三令五申,真不知該感動還是憐惜?
我開始懷疑,原民部落發展「有機農業」到底處於優勢或劣勢?
有機農業(Organic Agriculture)在世界的發展上,的確有其「自然」淵源;強調不使用化學資材污染環境、維護生態及友善大自然。但台灣的有機農業發展至今,卻似乎逐漸偏離了「友善環境」這一端,而偏向保障消費者「不要吃到農藥」!
事實則是,許多有機驗證規範在山地農業操作上造成困擾,例如:
1.       鄰田若為慣行生產,必須保留四公尺以上之隔離帶。
à山地崎嶇、可以耕作的平地不大,若再保留換衝帶則實際耕作面積太小!
2.       必須盡量使用無藥劑處理之種子與種苗。
à價格高、取得不易,必須到平地採買種子。
3.       農機具使用必須與慣行農業分開,或具清洗記錄…
à原民部落「共用農機」之情形多,為了作有機必須花錢另購農機!
有機驗證法規幾乎完全是在保護有機農產品「不受化學污染」,保障消費者吃不到農藥,而不在乎整體耕作是否「自然」;諷刺的是,針對理應是最純淨自然的「野生採集」農產品,包括野菜、竹筍、野生動物肉品等,台灣目前的有機法規則沒有著墨,也不能納入有機農產品範圍。相對的,那些大舉花費興建溫網室、購入工廠生產的有機肥料、研發昂貴生物資材等有機耕作方式,在現行體制下卻是實行得宜。
這樣看來,一旦有機農業淪為平地人主觀的法律規章、化身為填寫不完的表格與不近人情的規定,原住民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傳統性格就完全無從發揮,而更顯地笨拙無知了。除了一畦與世隔絕的土地與優於漢人的體力之外,原民部落發展有機農業,並不是處在優勢那一方。
當然你可以這麼說,即便沒有優勢,原住民也可以透過認真學習,走上有機農業之路。但別忘了有機農業是個「風險指數」驚人的產業,從投入有機耕作到收支平衡是一漫長而渺茫的過程,大約七、八成以上的有機農民,都不是在經濟壓力下進行生產。苦哈哈的有機農民經常開玩笑:想要賺錢而頭腦清楚的農民,都不會輕易踏入有機!
因此,想要發展台灣現行的有機農業,與發展其他產業其實會遇上相同的困境,受限於教育水準、社會階級、經濟能力等,原住民仍然深深根植於邊緣,比一般小農更加弱勢。在一片「有機農業救部落」的風氣之下,我們不得不深思其風險:當原住民殷殷企盼有機農業能為他們帶來一線生機,毅然放下都市工作回鄉、將僅有積蓄投入添購設備、開墾土地,孜孜不倦重新拿起鋤頭……是不是真的能從此安居樂業?

2009年1月26日 星期一

To Buy or Not to Buy?

從沒想過自己會加入「老哥/伙計」俱樂部,需要一部汽車來過生活。
成為那種「中年之後細數著曾經擁有的汽車、以廠牌車型界定人生階段」的人:
「……我的第一部車是台二手的喜美老爺車,鏗鏗鏘鏘地載第一個馬子上陽明山……;上班之後換了部Toyota,開始四處奔波的業務生涯……」
總自以為不是個重物質的人,「物」之於我不過是通往精神層面的工具;難以具有任何意義,也別想左右我的人生。就像那部被我開壞的sentra,得來不費功夫(爸媽公司淘汰車),用之不懂珍惜,棄之毫無不捨。
因此,當我下駐南部而「四處走衝」的慾望又蠢蠢升起時,本想以自己覺得最簡單的方式解決「買車」這件事——「出我所有的錢買一部可以開的車」,沒想到卻因此桶出個大摟子!信誓旦旦跟玩車的同事承諾交易,卻因家中極力反對買一部老車而失信,傷了我最珍惜的友情。
在難過懊悔之中,我發現自己混淆了朋友與生意,更小看了「買車」的意義。
那一天,剛接觸採購工作的我開著公司車馳騁在嘉南平原盤根錯節的快速道路上,音樂放地很大聲,油門踩地很用力;腦中泉泉構思著怎麼作個好的農產品盤商?……。突然覺悟,也許我這一輩子都會需要——車。


        並不眷戀車子本身,而是它可以帶我去到的地方。這幾年的生活讓我幾乎已經肯定,「四處趴趴走」是我生命動力的來源;接觸各地風土、結識台灣各個角落有趣的人們,不斷刺激著我向前滾動……。以前在台北、在宜蘭的空間尺度,兩輪機車便足以滿足,隨著據點南移,對四輪的渴望也舉日遽增。
但另一方面,自認不想遠離儉樸生活而去的我,對「買新車」這充滿資本主義氣息的行動也有點感冒;希望能在不造成地球資源浪費之下,滿足自己的行動需求。更何況,買新車勢必要付出相當金錢代價,習慣保持孑然一身的我,是否有能力也有意願背起長期「貸款」?
事實則是,雖然我企圖保持著有舊車就不買新車的原則,整個家族卻想不出個足以信賴的二手車商,親戚朋友的汰舊車似乎也可遇不可求。看來,得到車子這件事不可能簡單了!
因為必須付出相當代價,才能獲得「汽車」尺度的自由感;我前所未有地全神貫注,思考「買車」這件事。慢慢地想:考量家庭背景(這是一個習慣買新車的家庭)、我的需求與工作狀態、現在與未來;仔細地算:最高每月可以負擔多少錢?買車款項與父母要怎麼分攤?
以前總是把老sentra當作貨車來用,不經意就會載一大堆東西,考量我的「載卡多」性格,Hatchback(可掀式後車門)小車看來是最適合的車種。許久沒有認真上網評比的我重操舊業,不斷點選著汽車網站,應該是TOYATA yarisHONDA fitMAZDA 2
TOYOTA發揮極致中庸之道,不會太好也沒什麼缺點,開起來沒什麼特別的感覺,就是「車」嘛!是懶得比較又害怕出錯的人最佳選擇(顯然大部分的人都是這樣),看著路上日漸增加、直追Altis數量的yaris,不免升起「與眾一同」的恐懼。
HONDA的賽車血統」真不是開玩笑!踩著油門轉動方向盤,坐在HONDA的駕駛座會有種「我很會開車」的感覺;我終於瞭解為什麼愛改車的台客同事們鍾情於他。但內裝配備相對兩光、顏色選擇不夠、服務也不如T牌周到。感覺買了HONDA,最好對車子越來越懂,才不會找自己麻煩!
……
我會開什麼樣的車?那款車代表我是怎樣的人?有什麼背景?作什麼工作?買車不僅僅解決行動需求,更因為其價值不扉,必須長期付出代價才能獲得。讓它跟車主的個性、過去、未來緊密關連。
雖然「買車事件」極有可能最後仍以承接親戚汰舊二手車作為暫時收場,開著不想有任何聯想的三菱virage,物盡其用、榨乾剩餘價值成為最佳選擇。這個機會,卻讓我深深體悟「不動產」為什麼這麼重要:(馬克斯的資本論若隱若現,但不想翻書卻也想不出個道理!)「物」因為具有價值、需要付出代價,而與人發生關係;我們不想被物主宰,卻又不得不承認對它的依賴。
也許有一天我真的會買一部車,我很期待。

2009年1月21日 星期三

悼念一位執著小事的人

2004年的春天,我與蘇文正學長第一次爬山。
為的是開闢一條北二段無明山的撤退路線,
為的是無明山難高山症死亡的悲劇不再發生……


還隱約記得上山前,學長從後車廂亮出「草刀」時,我們驚訝的表情,
他穿著自己拼裝的登山服裝,帶著單車安全帽,腳步輕快地向前砍路……
那次探勘因遭遇困難地形而撤退,對我們來說是不完美的結束;對學長則是一個開始……利用每年僅有的休假,他總共去了六次,

就為了探勘一條高山撤退路線!

醫師也許是我遇過最執著的人,不僅聰明絕頂,而且行動力超強!
即便總是孤單一人,也絲毫檔不住他將想法付諸實行。因為愛山,又身為心臟內科醫師,因此長期投入高山症研究;因為愛探勘,所以不僅行醫救人,還爬山救人,致力開闢撤退路線。那一年後續的探勘,我因為參加心靈成長課程而無法參加,卻也因此跟學長有了書信往來。感謝穩定的PTT,這些信件到現在都還保留:


馥君
如果您認為電話較好, 那我打給您好了, 以免您花電話費.
我比較喜歡 MAIL, 一方面因為每人作息不同.
當面談固然更容易說清楚, 不過我住台南, 不必大費周章.
我先能寫的先寫一些, 寫信也有通話所沒有的優點.

首先, 我先說明, 詢問您的這件事的原因, 除了真的想了解將來我的子女將會遇到的環境外, 其實也是關心您這位山社的主要幹部, 而且是曾一起爬過山的朋友.

第二, 我要說明我的目前認知與態度.

認知方面, 從他人的文章影射, 提到不正當宗教與老鼠會直銷這兩個, 而我對您參加的一無所知, 自然不會將這他人的影射作為先入為主的觀念, 我的認知仍然是空白的.

態度方面, 我認為每個人有權利擁有與他人不同的價值觀, 只要不
涉及侵犯即可. 人也有權利改變自己, 但當改變了之後, 因為朋友
無法認同之後, 改變了自己的交遊圈也是當然的結果, 這不涉及對錯,而是自己的選擇.

        蘇文政 上
---------------------------------------------------------------------
學長:
: 跟你分享一個好消息,就是我爸爸也決定要去參加課程了
: 我想這對他來說會有很大的幫助
: 他現再再打錄自己開一家工廠,面臨很多經營上的挑戰
: 其實課程是適合所有年齡,所有職業的人
: 對每個人的啟發以及幫助都不盡相同
: 馥君


馥君:

這是很令人驚訝的消息! 令尊的年齡應該至少五十左右吧?
通常年紀大的人都有了自己的定見, 就像顆頑石, (例如我就是)
說實在的, 我有一個無可救藥的壞習慣: To be skeptical.
上封信我寫 "祝福您" 並不代表 "贊同您",
但因不了解實際課程, 也不會持反對態度, 只是關切.

雖不了解課程, 所以不能批評, 但我願寫一些我的理念,
也許部分可作為提醒您的思路參考.
 1. 價值不應該一元化, 意思是, 不應該所有的人擁有相同的價值觀.
人們應該尊重別人擁有不同的價值觀.
例如, 有的人認為直率熱情為美, 有的人認為含蓄羞澀為美.
 2. 人雖是一種社會動物, 需要與他人交流互動, 但人也是一種需要適度孤獨的動物, 人需要一個角落可以不受打擾, 尤其是, 人需要一種獨自思考的自由.
 3. 人是邏輯的動物, 但不能高估自己的邏輯能力, 應常提醒自己,一定有些地方必須稍作保留. 高估自己的邏輯能力的危險是: "會將自己的所有行為合理化", 讓自己成為一個 "欲達目的, 不擇手段"的可怕的人.

        文政

就是這樣,即使是見過一次面的朋友,學長都真心誠意的關切:花時間上網搜尋資料、來回寫信溝通,甚至發表自己的人生觀。遇到每一件事,都以最認真的態度面對,逐項思考、追蹤,然後付諸行動;
理性分析,絲毫不會削減他的熱情。如同他的高山症研究,在整個醫學界只是並不起眼的小小角落;這位在台南的愛山醫生,卻用盡每一份心力,思考每一個環節,滿懷熱血地作著…

醫師也許稱不上有什麼豐功偉業,但他一生執著、默默耕耘角落,最令人敬佩!

2009年1月19日 星期一

嘉。家


「先走摟~!」

五點一到就匆忙跟同事再見,騎上機車直奔——
沒有什麼節目,就想回家;回家煮飯、洗澡、跟姐仔聊天……。
從來沒有想到,我會這麼需要「家」。

這一個隱匿暗巷、簡陋破舊的「家」,
朋友看到黑漆漆的巷口,都會皺起眉頭:「你住在這喔?」
卻是我與姐仔在嘉義安身立命的能量泉源。


這是凱西找到的房子,卻意外地合我的氣味
從第一天進去作客,就發現城鄉所的熟悉感:
老牆壁可以到處敲敲打打、床底下可以搬出一堆舊東西、地板一個月不掃也不會覺得髒……。


早餐有對街牆上澄澄的砲彈花陪伴……

「呼~呼~」,全身舒暢、微笑著從浴室走出來…
兩個月來,終於可以「站著」洗個舒服的熱水澡
感謝凱西,就憑我一句:「想要個蓮蓬頭ㄟ」
從跟房東協調,到找水電師傅施工,全部一手包辦…
最後在煩悶的上班時間打給我:「晚上可以淋浴了喔~」
熱水如醍壺灌頂,穿透離鄉背井的我……
心裡卻起了一念:
恩~這一輩子如果有比這更感動的澡,那肯定是自己雙手蓋出的浴室。



在嘉義角落的老厝角,默默包容、滋養著兩個作夢的台北小姐

2009年1月10日 星期六

猛伯的碳燒杏仁茶



一個人的嘉義早晨

被溫暖冬陽照醒

像「杏仁」一類食物的厲害之處,就是能夠很快的把人分成兩類,一類愛不釋口,一類斥之以鼻。

老實來說,它並不是種容易分享的食物;要不是我對其鍾情,「碳燒杏仁茶」可能永遠都被埋藏在小小一格嘉義市美食簡介中。

好幾次經過圓環欲尋覓蹤跡,都不敢相信路邊一圈塑膠椅圍起、散落一地馬口鐵器皿,就是這家老牌杏仁茶的店址。

終於這一天,我獨自一人在溫暖已時趕到攤前,鼓起勇氣問老闆:「阿夠ㄨ某?」

老闆嚼著檳榔,一臉橫肉地點點頭…

這才靦靦地座進路邊塑膠椅,接下馬口鐵杯子與油條
嗯~杏仁茶香醇夠味、油條脆滋脆滋...
雖然我是到數第二個顧客,只有空盪盪的椅子和散落一地的蛋殼陪伴,卻依稀可見仍舊清冷的早晨,圍座成一圈的七點上班工人搓動著雙手,等待圓心老闆伸出瓢子將燒滾滾杏仁茶到進馬口鐵杯中。但怎麼也比不上這以老闆為圓心;周旋炭火、馬口鐵器皿圍繞,杏仁茶,顧客為
空間營造出來的古早味

2009年1月8日 星期四

青年農夫小四來訪

兜兜~青年農夫在凜冽冬風中騎著機車出現了。
雖然尋農之路一般波折,沒有地的農夫四處輾轉遷徙,小四卻仍保持著堅決的口氣,隱隱帶點說服自己的成分:「我這一輩子就是要作農夫!」

「哇~這個高麗菜長的好好喔!」
這種源於植物生長的開心、興奮、感動,是一切的源頭;帶著小四在農場逛,似乎我也找回了最初感動。
小四的夢想,是自耕自食的農夫。
我倆漫天聊著尋農之路的起起伏伏:他遭遇公司倒閉、被地主趕走,目前準備回到淡水的秀明農會,冀希一塊安身立命的田;我則是一路闖進不成功的農企業,面對老闆砸下重金卻如多頭馬車的雜亂工作,承擔不了強大負面情緒而欲辭職解脫。
重重挫折,反而讓我們暢談愉快;有共同理想,各在異鄉打拼。讓我變的如此珍惜,這樣與好友交談的機會。
繞了這麼大一圈,也不過是更肯定自己的最初想法:「小」才是農業的核心價值;小農、小通路、小食堂,完備自然靈活轉換的性格,
一起努力吧~青年農夫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