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來走去還是回到這塊土地....... 農婦君的尋農之路,邀你來分享



2017年7月25日 星期二

愛山愛水到愛人

無論是揹負重裝在山林中踽步徐行、跳入水底世界無重力漫遊、甚至彎著腰揮汗從事農作,大自然都可以帶給我純粹的快樂。已經分不清,快樂源自於壯闊山水、玲瑯滿目的蟲鳥植物,還是在自然撫慰之下,顯露純真與熱情的人們?。爬個郊山、潛兩支氣瓶、或來一趟騎車環湖,總之,我是祂的忠誠子民,每周都必須上「自然殿堂」作禮拜。

我從小生活在台北,如果真的要歸因為何熱愛自然,應該是小時候父母常帶我們周末爬郊山;踩踏陽明山盤根錯節、總因下雨而濕黏的黃泥土、在蔘蔘竹林中旁摘桶柑、再到河谷中享用裊裊溫泉與活魚三吃──是兒時美好回憶。再加上「連阿公都住在市區!家族離農超過三代」的反作用力,對我來說,接觸台灣山海自然、鄉土農村,就像來到風情萬種的異鄉,俯拾即是美好驚奇,程度並不亞於出國。換句話說,我是標準的「台北俗」。

此興趣在高中時蔓延發酵,我加入生物研究社,啟動了對這塊土地的青澀探尋。同學們常常還沒脫下制服,就急著搭上往烏來或三峽的公車,或偷騎媽媽買菜機車,只為探訪夜幕低垂時,山壁上、水溝中的蛙鳴蛇巡、蟲鳥出沒。別人可能吵著養貓養狗,我卻像要彌補孩童時期缺憾似的,在陽台擺起飼養箱──獨角仙、鳳蝶、草蜥、龍蝨成為我高中時期的寵物。對生物的熱愛也驅動我努力讀書、去中研院上課、奧林匹克生物比賽,一直帶著我衝向大學聯考,讓我放棄牙醫而勇敢填上「台大動物系」──感謝開明的父母並未出手阻撓。

2000年左右生技產業方興未艾,讓動物系莫名熱門,當這群媲美醫科的高材生熱衷DNA、蛋白質研究,整天待實驗室時;我卻因想「花最少的錢,體驗最多的自然」選擇了登山社,原本冀希找回高中時期的生物感動,卻誤入更開闊的山林世界──跟著學長姊專業訓練與腳步,我看見台灣最美的景色────高山箭竹草原擁攬著蜿蜒小溪,點綴上繽紛小菊花;原是聳立陡峭數十公尺的岩壁,夾起暗無天日的溪床,泳渡激流深潭之後,便看見陽光放肆地灑在湛藍小溪上,波光粼粼……;當揹負著重裝,寒風刺臉頰,疲憊的幾乎抬不起腳、再走下去就要哭出來的時候;同伴遞上一杯熱騰騰的阿華田,讓我噴淚。永遠記得學長一句話:「台灣很小,攤開來卻很大!」深入山林可以走個十幾天,看不到一個人。登山社教我深入這塊土地,開始細數地圖中央深綠色塊中的三角點與淺藍線:馬博拉斯橫斷、能高安東軍、拉庫拉庫音溪、大小鬼湖……,多少光聽名子就有無限遐想的美麗山林,一般台灣人可能一輩子沒有聽過,更別說造訪。如此醉心於登山,有一兩年的時光,我甚至把門一甩一走就是三、四天────拋下憂心忡忡的老媽,搞得全身又黑又臭才回家。因此老媽形容我當時是主修登山系、輔修動物系」。




山社帶給我的不只自然體驗,還有談不停的戀愛。一同冒險犯難闖蕩山林,原本就是青春熱戀的溫床,大學時期我幾乎沒有單身過,戀情毗鄰而至,快樂就在一起,不愛了就分開;歷經多次陷入熱戀、分手痛不欲生,但從沒猶豫與後悔過。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農婦君......早知道你要養豬,幹嘛念到碩士?
      愛山愛水到愛人
      爸媽: 我去鄉下留學了
謝老闆:野草莓學運是我人生的轉淚點
      壞孩子才有的經歷
      我想改變社會

第二章   創業好食機.....
      當農婦君遇上謝老闆:找不到好公司,那就自己開吧!?
※ 謝老闆碎碎念: 吃吃喝喝也有正義
田寮放養豬
※ 謝老闆碎碎念: 飲食正義與適當科技
部落: 孩子都沒早餐吃,更別說是養雞
※ 謝老闆碎碎念: 農民缺錢,土讓缺氮!?
老餅鋪的春天
※ 謝老闆碎碎念:  為什麼我們不找大企業合作…..
用米做蛋糕
※ 謝老闆碎碎念: 本土糧食問題與小型生產者創新

第三章   創業夫妻百事「剜」
鼓勵青年創業之後?
台灣人的陋習:黑手頭家與頭家娘
員工到底要聽誰的?
新女性VS頭家娘

第四章   社區菜市長
從社區大學到社區菜市長 ----用順便的力量
※ 謝老闆碎碎念:合作經濟
只收15%的初衷
「資訊透明」比「不用農藥」更重要
審議式民主的商業實踐
※ 謝老闆碎碎念:
文青別鬼扯: 不打不相識
大家討論的好處:專家出現了

第五張   反省

小農,到底是哪裡小?
15%還是沒成功
商業與社會的抉擇

2011年5月31日 星期二

什麼?我沒看錯吧!?.........這是鄉間小路?


當這本雜誌一出現時,我真的大驚!!
如果你有看過以前的「鄉間小路」雜誌,你應該跟我反應一樣~~
以前的封面都會有水果的特寫,就像月曆那樣.....翻開來字體還是「標楷體」.....-_-



昨天跟鄉間小路的編輯吃飯,這個瘦弱小女生作為三十年老古板農業雜誌編輯已經夠讓我驚訝了!........拿出這本新版雜誌時我真的尖叫了!!........(還好豬排店生意實在太好根本沒有人理我們@@)

果然,長久以來默默期待(其實除了偶爾翻翻以外什麼都沒有作)這本雜誌能夠改版一下,如今真的注入了心血!!新執行編輯跟我同年,傳播研究所畢業之後希望能投入土地、農業相關的採訪工作,竟然很有勇氣加入了官方色彩濃厚的「豐年社」。個性開朗的她,帶著南部孩子努力不懈的精神,希望這本老牌農業雜誌能夠重新吸引年輕的讀者而默默工作著,秀出這本時,一瞬間我就明白了她的努力.....。

台灣的農政單位可以說是政府機關裡觀念比較老舊的一群(記得政府機關已經比民間單位陳腐了喔!)豐年社因為長期接受官方補助,報導思維比較傳統,多侷限於專業農民或中年以上讀者,對我們這群嚮往農業、鄉村的毛頭小子來說,看到封面真的翻都不想翻.......。說服守舊三十年的雜誌總編,將內容、外觀改頭換面,開始報導鄉村藝術家、農民市集、社區發展等非政府主導的土地故事...........別說有多難了,很多人根本連嘗試都不願意!

見到這位賣力小女生真的很開心~~與她隨行的還有幾個七字頭,同樣關心農業、土地、環保的年輕人,我們一打開話夾子就停不下來,在豬排店裡滔滔不絕分享著資訊與心得。兩、三年前,人家一聽到我說要作農業,就覺得等老了再去吧! 現在竟然也多了這麼多年輕的「農事工作者」。~~~~太~~~開心了~~~~大家甘巴爹!






2011年5月15日 星期日

天未亮就活力滾滾!


「天還秣光,大家都還在眠床上,阮逗大粒汗小粒汗,替所有人地款三頓…..

這是保力達台灣氣力系列市場篇的對白。今天清晨六點,在朋友領路之下,我終於有機會造訪「第一市場」--台北最大的果菜、魚貨批發市場。


雖然睡眠不足、沒吃早餐、連太陽都還沒能升起;但一踏入市場,就接收到滿滿的能量與元氣。即便是以:「車來喔~閃!」「秣抬價你就麥買!」「給我送十件!」等台語叫囂聲來表現,仍然不減這個每天「最早」開始熱鬧地方的魅力。

由大盤商(以百公斤計)---->中盤商(以箱計)---->小盤商(散賣)---->各市場消費者。
果菜市場的最中央就是大盤批發的位置,大約清晨兩點就開始,是市場激戰時段,閒雜人等最好不要隨便打擾,擋人財路的結果可能會送了生路……
周邊則是中盤商攤位販售給各個市場攤販,以及批量採購的小盤。

這是大盤商競標用的,現在都用電腦數字操作。

這是市場專用的搬運三輪車,真想開開看!

這些江湖人,熱情古意但嘴巴沒有在客氣的,雖然每個看起來都睡眼惺忪、但走車搬貨勇猛無比,錢也從不會算錯!。期中也有很多女性勞動者在市場討生活,貢獻台灣經濟。朋友說女人「欠腳」不輸男人喔!有很多攤位都是要老婆幫忙才作的起來。

不僅有新鮮的蔬果,也有淹漬菜的批發

阿桑竟然把高麗菜苗包這麼整齊,可以說是一種藝術了!但是一包只要$50@@


由於是台北最大的批發市場,吞吐著大台北地區幾百萬人的食材,可以見到許多千奇百怪的蔬果,而且價格也是便宜到爆!
 雖然嚮往著市場的氣力與生機勃勃,但是若真的每天都要來,那真的會蠻辛苦的,我們還是偶爾來「嗉」(吸)一下市場的空氣就好啦!治百病!

2011年4月25日 星期一

轉載:日本的食物面臨危機(五)農林漁業復興之路__日中環保生態網

 
日本震後的農業再生政策.....沒想到這麼快就出來啦!

日本同樣也面臨農業人口老年化、過漁等問題,有很多值得台灣參考的地方!

2011/04/25【日中環保生態網】複合危機也即將沖走農業改革和“開國”的機會。食品和能源安全保障的弱點也難保不會束之高閣。只有加快農林漁業重生的腳步,日本才能走向貿易立國的未來。



...而且,根據日本農林水產省的推算,遭海嘯沖刷、淹沒的農田面積約為2.4萬公頃。“農田限制也不可避免,必須加緊實施強化國內生產的措施”,平野副大臣的話中危機四伏。

多數看法認為,即便是對於眼下必然陷入苦戰的農產品和食品出口,也應不畏艱難,完善體制。佳能全球戰略研究所研究主管山下一仁解釋說:“日本面臨的少子老齡化導致內需縮小的結構問題沒有任何改變。日本農業只有從出口中尋找出路.” 位於災區的東北各縣是日本農林漁業的基地。災區復興與農林漁業的重生自然是相輔相成,但考慮到上面提到的就業者老齡化和“沒錢賺”的現狀,單純復原依然沒有未來。現在需要的,是繪製農林水產業的藍圖。

擔任日本政府“食品與農林漁業再生實現會議”委員的名古屋大學教授生源寺真一指出:“日本如今需要的,是經濟結構穩定,能夠吸引年輕人和年富力強的人才,使他們實現夢想的可持續性農林漁業。”其關鍵就是確保以農林漁業為主業的中堅力量,提高經營力。最急需實施改革的,是“守望農業”的代名詞水稻種植。日本農水省的調查顯示,從農業收入超過總收入一半的主業農戶的比例來看,蔬菜農戶有82%,奶農有95%,大米農戶卻只有38%。而且,即便地勢平坦,每個大米農戶的平均耕種面積也只有1公頃左右。由於限制大米產量,長期採取維持高價格的政策,與蔬菜、奶農相比,大米生產依然殘留著低效率的生產結構。


不僅如此,由於民主黨政府推出了戶別所得補償制度,對滿足條件的農戶一律發放補貼,因此農戶紛紛停止外租水田,對集約化造成了阻礙。再加上米價下跌的因素,大米農戶的規模越大,經營受到的影響也就越大。這樣一來,不僅培養不出支撐水稻種植的中堅力量,如果米價持續下跌,財政負擔膨脹的危險性也很大。

生源寺教授強調說:“政府應該花一些時間解除生產調整,針對大米跌價,研究設立以專業農戶為物件提供支援的制度。這也是培養中堅力量和應對關稅因貿易自由化而降低的措施。”



確立中堅力量和經營力

包括放寬土地所有和利用限制在內,降低農田利用難度、通過發展集約化提高收益力的改革也必須抓緊實施。2009年日本修改《農田法》後,企業租借農田全面解禁,向能夠購買農田的農業生產法人出資的比例從不到25%提高到了不到50%。但是,由於企業不能直接購買農田,無法掌握經營權,難以制定經營計畫,因此不滿情緒依然存在。

如果鼓勵擁有經營經驗的企業加入,應該有助於發展與蔬菜、果樹等組合的複合經營,並且促進加工、銷售等提高附加值的活動。對於被認為是企業加入風險的農田轉用,則應當通過嚴格的土地利用限制(分區)予以應對。如果一直延續“大門”緊鎖的限制,就無法培養各種各樣的中堅力量。

包括上面的法人參與自由化,廢除阻止農田大規模化的限制,在災區開闢“農業再生特區”,向幹勁十足的中堅力量直接提供補貼,同時廢除大米產量限制在內,試著把災區重建為高效農林水產業尖端示範區也未嘗不可。只要提高競爭力,災區成為大米等農產品的一大出口基地也絕非空想。
在此次地震中遭受重大打擊的水產業同樣存在著中堅力量不足、低效經營的問題。在日本國內產業日趨空洞化的情況下,水產資源隱藏著在未來成為換匯產業的可能性。如果在全國範圍難以開展徹底的外科手術,不妨像大米問題一樣,先從這次的災區著手。

例如,取消“既得權益”漁業權的框架。為保障未來的資源,準確設定漁獲量配額。認真研究怎樣在配額內高效開展漁業。在其中,集中漁港、市場、加工和冷藏設施,鼓勵流通業者和飲食產業等企業參與,推動提高附加值的“6次產業化”等嘗試也具有重要意義。

培養可持續發展、能夠耐受市場開放的農林水產業直接關係到震後復興和保衛日本人餐桌的食品安全保障的維持。與震前相比,“開國”和農業改革已經變得更加重要。作為自由貿易的最大受惠國,日本對此不容忽視。(《日經商務》記者:安藤毅、小平和良、熊野信一郎、佐藤央明、池田信太郎、白璧達久、日野Naomi)

2011年4月20日 星期三

轉載:日本的食物面臨危機(二)漁港不見漁船蹤跡(下)__日中環保生態網

以下資料轉載自:http://china.nikkeibp.com.cn/eco/news/catpolicysj/291-20110419.html?tmpl=component&print=1&page=
2011/04/20
 
裙帶菜減少8成,秋刀魚減少4
        三陸的近海漁業和養殖業也十分發達,裙帶菜產量約占日本國內產量的8成,牡蠣約占3成。另外,魚翅和魚糜製品使用的鯊魚類約6成、秋季代表性美味秋刀魚約4成產自這裡。三陸一直稱得上是日本的廚房。



詳文請上網免費登錄瀏覽 http://china.nikkeibp.com.cn/eco/news/catpolicysj/291-20110419.html?tmpl=component&print=1&page=

2011年4月19日 星期二

轉載:日本的食物面臨危機(二)漁港不見漁船蹤跡(上)_日中環保生態網

從這裡可以看到日本的社區民眾如何組織、參與自己城鎮的復興!


以下資料轉自:http://china.nikkeibp.com.cn/eco/news/catpolicysj/283-20110415.html

2011/04/19作為日本的水產基地,東日本的漁港接二連三地遭到地震、海嘯、核電站污水問題的襲擊。在令人絕望現實的打擊下,復興之路的探索也開始出現。如果水產業改革沒有帶頭人,日本人的餐桌就沒有保障。

        “
毀滅我這裡也是毀滅同樣是毀滅”……

        3
28日,宮城縣氣仙沼市的商工會議所和漁協主持召開了商討重建漁港的會議。海嘯整個吞噬漁港,只留下了成山的廢墟。會議伊始,各位負責人報告的災情就像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一樣。只有毀滅一詞。受災的並不只是漁船和漁具。船用燃料罐和維護檢修使用的船塢、冷藏冷凍庫、制冰機、加工公司的生產廠……漁港必不可少的設備全被沖走。市場也因為地震影響,地盤下沉近了70cm,在滿潮時,漁港甚至會被淹沒。

不是復原,而是復興
三陸地區本來就存在嚴重的人口減少和老齡化。就業人數減少、老齡化嚴重的水產業也是一樣。由於從地震前開始,漁獲量就在持續減少,只是“復原”並不能阻止漁業走向夕陽產業。這裡需要的,是令漁業重新成為成長型產業的“復興”。氣仙沼最先採取了行動,但找到一條出路並非易事。

氣仙沼漁業協會已經宣佈6月重開漁港。他們希望把全面捕撈鰹魚的季節作為復活的象徵。但是,對於沒有制冰機和冷藏冷凍設備的漁港,即使在此卸船,也無法供應鮮魚。儘管如此,因地震時出海而躲過一劫的漁民們還是意氣風發地表示“現在就想出海”。
3月28日召開的氣仙沼漁港功能重建對策委員會。各個代表接連表示遭遇了“毀滅”

另一方面,經營遠洋金槍魚延繩釣漁業的臼福總店專務臼井壯太朗卻給希望儘早恢復捕魚的部分漁協人士潑了一盆冷水:“海裡沉著大量的漁船和汽車。在還有那麼多人失蹤的情況下,想憑一己之力重整漁業實在愚蠢。”


這不只是感情問題。三陸最大規模的水產加工公司“阿部長商店”的社長阿部泰浩就認為從長期來看,應當對漁港進行改進。

“急也沒用。既然全都失去了,倒不如趁這個機會,清除過去沒能解決的問題。

我們需要做好準備,實施只有現在能夠做到的改善,採用高效率的城市設計,建設新漁港”,阿部表達了他的主張。氣仙沼港不只有市場,水產加工業者的工廠也鱗次櫛比。因此道路狹窄,很多地方大型卡車無法通行。 “重建之際,規劃時應該考慮到今後的防災,把這裡改建成更方便、更安全的漁港,給成長型產業建造踏板”,這是臼井專務和阿部社長的想法。


宣佈6月恢復捕魚氣仙沼漁協會長佐藤亮輔的想法其實也在動搖。 “我理解大家急著恢復捕魚的心情,但必須放下‘爭先’的任性態度。過去我們雖然一直與近鄰的漁港競爭,但同為受災漁港,我們希望大家攜起手來共度難關。 雖然也有急著恢復捕魚的呼聲,但即使氣仙沼自己匆忙恢復,如果不向水產業的結構問題下刀,反而會助長漁業的衰退。

在此之前,各個漁港一直都在捕魚方面相互競爭。由於沒有資源量管理,漁民無度的濫捕導致了捕魚量的減少。無法調整供需平衡的情況致使市場價格失衡。這個陋習招致了惡性循環,不僅削弱了當地漁業與大型零售商交涉價格的能力,有時還只能做賠本買賣。

截至2009年,漁業從業者的年平均收入為296萬日元。漁民的收入呈負螺旋狀下滑。而且後繼無人,老齡化嚴重。以既得權益漁業權為盾牌,阻止大企業涉足的行為也使得通往復興的道路越走越窄。
佐藤會長表示“也希望企業給予幫助”。但水產大亨的官員們卻難下決心:“以前一直躲躲藏藏,防備大企業參與。現在突然說歡迎加入,我們也沒辦法。”由此看來,企業也指望不上。

把危機作為水產業重生的踏板
如果國家作為後盾,投下巨額資金,漁港和船隻等設備有可能復原。但可行性偏低。如果災區是人口持續增長的市中心,當地的水產業有望持續增長,投資就有獲得收益的希望。但實際上,水產業只不過是“人口持續減少地區的衰退產業”。

農林水產省的調查顯示,截至2010年11月,漁業從業者為20萬2880人,比上年同月減少了4.2%。60歲以上者占半數。包括三陸在內的“太平洋北區”的漁業從業者更是比上年減少了8.1%,減少率遠遠高於日本平均水準。國家雖然宣佈提供支援,但由於船隻和養殖設備被沖走,從業者有不少都在考慮關門停業。

日本水產業存在的漁業權和老齡化等問題一直在拖。前所未有的災害雖然帶來了諸多不幸,但也可以看作是實施改革的機會。全面修復受災漁港恐怕需要1年多的時間。而根本性解決放射性污染問題還需要更長的時間。這段時間並不是浪費,而是重新描繪未來需要的時間。復興的總體設計並非一港、一縣可以完成。國家需要為今後水產業的發展前景指明道路。

重振強大的水產業需要什麼?藥方之一就是一直在提的漁港集約。越來越多的看法都認為這是從震災走向復興必不可少的因素。 從北海道到千葉縣,受災漁港的數量多達325個,其中多數遭受了“毀滅性打擊”。八戶、氣仙沼、石卷、鹽釡——在利用範圍覆蓋全國,對於振興水產業尤為重要的“特定第3種漁港”中,有4個被海嘯吞沒。

主管漁業的水產廳次長宮原正典說:“單是宮城和岩手就有大小253個漁港。我們正在向每個港派遣專職水產廳職員,聽取地方意見。但令全部漁港都立即復原確實做不到。漁港有必要進行集約。”

由於預算有限,數百個漁村不可能全部復興。水產廳希望首先維持地方就業,分配漁民和水產從業人員參與瓦裡清理等工作,在此期間對漁港進行整備。休漁期內還必須給予收入補償。如果地方沒有就業機會,人們就可能離開那裡,不再回來。

 如果水產業就此衰退又該如何?

(《日經商務》記者:安藤毅、小平和良、熊野信一郎、佐藤央明、池田信太郎、白璧達久、日野Naomi